close

你知道攝取微生物(比如細菌),將會是健康飲食裡非常重要的一環,甚至成為未來時尚嗎?今年的美國化學協會全國會議暨博覽會(National Meeting & Exposition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),來自納許維爾的范德堡大學(Vanderbilt University)研究人員向與會的 11,000 專家發表關於細菌與肥胖的新研究。
該計畫主持人──助理教授尚恩戴維斯(Sean Davies)表示,他們藉由修改細菌的基因產生特殊分子,這種分子經過正常代謝後能夠轉換為抑制飢餓的脂質,根據進一步動物實驗結果顯示:當小老鼠攝取這種基因轉殖細菌後,食慾會降低,體內脂肪減少,即便研究人員刻意餵食高脂肪食物,依然能延緩或避免糖尿病的發生。
我們先從食物和肥胖及慢性病的關係談起好了。
一般概念是當食物熱量攝取高於消耗,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肥胖,而肥胖者的飲食選擇不乏精緻澱粉或者高含油量食物,從抽血報告中往往發現他們體內胰島素不穩定,膽固醇、中性脂肪和壞的膽固醇偏高,好的膽固醇較低,因此容易在血管壁造成堆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率。
而長期服用高升糖指數的食物(如精緻澱粉),會造成血糖不穩定、增加游離脂肪酸量、調節荷爾蒙紊亂,這都會加重胰臟 β 細胞之衰竭,容易引發第二型糖尿病;除此之外,高血壓、腦血管病變、乳癌、大腸癌、前列腺癌也都被認為是「肥胖併發症」。
腸道內有特定菌種不易胖
但有趣的部分來了,近年來科學家發現決定胖或瘦的因素,不僅在於天生 DNA 強大與否或生活習慣的掌控,還可能是腸道裡細菌在作怪。2013 年,華盛頓大學(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. Louis)就發表研究:他們收集胖子跟瘦子體內的腸道菌並移植給小老鼠,結果顯示儘管每隻老鼠吃的東西都一樣,但植入胖子腸道菌的小老鼠怎麼吃怎麼胖,而得到瘦子腸道菌的老鼠則維持一貫苗條。若將所有老鼠養在一起,利用牠們有互吃糞便的習慣,卻驚人地發現胖老鼠變瘦,但瘦老鼠卻不會發胖,因為胖老鼠得到瘦老鼠的腸道菌,而胖老鼠的腸道菌種卻不影響瘦老鼠。因此得到結論:當腸道擁有特定菌種,或者菌種多樣性高時,會比較不容易肥胖。
當我們知道細菌對肥胖影響居然這麼重要時,辨認盟友跟敵人就成了要務。2012 年底,第一個肥胖細菌──陰溝腸桿菌(Enterobacter Cloacae)由上海交通大學的趙立平教授所發現,他在 The ISME Journal 發表文章指出:當他將肥胖者體內的陰溝腸桿菌植在無菌實驗鼠體內後,會引起老鼠肥胖及胰島素阻抗(Insulin Resistance)。
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