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穿對衣服,輕鬆美白

抗紫外線的戰爭從乳液保養品一路延燒到紡織品,什麼樣材質、顏色的衣服, 才可以徹底隔絕紫外線?
喜歡戶外活動,或必須長時間在烈日下工作的人,如果可以穿上徹底隔絕紫外線的衣服,就能提供基本防護,躲掉炙熱艷陽的傷害。

抗紫外線衣料

研究發現,織物的紫外線穿透率應為10%(即遮蔽率達90%)以上,才能達到使皮膚不起紅斑的良好遮蔽效果。

工研院化工所劉湘仁博士說,如純棉、人造纖維等普通衣料的紫外線透過率為20~50%,在一定日光曝曬下,仍會造成皮膚損傷,尤其夏天衣物材質輕薄或顏色淺淡,紫外線遮蔽率更差。

尚且,過度的紫外線照射,也會破壞衣服纖維。

紡織品添加抗紫外線成分,近年已成為最新趨勢。

抗紫外線紡織品肉眼不可辨識,但在歐美國家,消費者可依照UPF(國際公認的織品抗紫外線遮擋指數),選擇合適的抗紫外線衣物、帽子或傘。

UPF紡織品的防曬係數

UPF是1996年由澳洲提出的衣物紫外線防護設測試方法標準,總共分為3級,UPF值愈高表示抗紫外線功能愈強。

抗紫外線衣物至少要達到基本標準UPF15~20+(紫外線遮蔽率93.3~95.8%),適合短時間的外出曝曬在陽光下,譬如逛街或短程散步。

UPF25~35+是進階級保護,可以阻擋95.9~97.4%紫外線光,適合較長的戶外活動。

你也可以選擇最高等級的UPF40~50+,紫外線阻擋率超過97.5%以上,完全將紫外線隔絕在外。

至於紡織品如何做到抗紫外線?主要原理是在織物製造或後處理過程中添加特殊化學物質,讓紫外線可以被織物吸收或反射隔絕。

紫外線吸收劑後處理

*特色:可以塗佈在任一種紡織物上,較簡單。

*缺點:不易持久,且吸收劑脫落可能會造成過敏。

紫外線吸收劑可將紫外線的高能量轉成一般能量,除可減少對纖維的傷害,也可提高抗紫外線指數。

方式是將紫外線吸收劑(氧化鋅、水楊酸等有機化學物)以塗佈或壓吸方式,讓它附著在原始布料表面,增加布料的遮蔽功能。

這是最常見的方法,價格較便宜,但是布料手感、透氣性差,且經洗滌之後,效果會打折扣,有些紫外線吸收劑甚至會剝落,引起過敏現象。「沒有人知道長期吸入這些微粒粉末,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,」劉湘仁語重心長地說,除了抗紫外線,安全還是首要考量。

紡織纖維直接添加紫外線反射劑

*特色:纖維本身就具有抗紫外線功能,效果持久,且粉末不會溢散造成過敏。

*缺點:價格較貴。

直接在纖維製造過程中混入紫外線反射劑,如二氧化鈦、陶瓷粉等無機顏料,就成為獨特的紫外線遮蔽纖維,且遮蔽效果可以達到90~100%。

以往抗紫外線材質多以日本研發的為主,新近國內推出第一個自行研發的抗紫外線材質──3TUV-CUT纖維,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研究開發科專員鄭雅鴻忍不住興奮地表示,纖維中的陶瓷粉除了可以反射紫外線,最新的技術還能做到吸濕排汗功能,穿起來感覺柔軟乾爽。

最重要的是,紫外線遮蔽劑不會溶出或剝離,因此不會接觸到皮膚造成過敏副作用。想選擇抗UV的衣服,下次不妨先看看是否有UVCUT或UPF的標示。

國際有哪些抗紫外線標準?

事實上,除了UPF標準外,也可以看看商品是否通過以下抗紫外線紡織品標準:

英國B:S7914、BSEN13758

美國:AATCC183、ASTM6544、ASTM660

澳洲、紐西蘭:AS/NZS4399

台灣則有紡拓會、中國紡織協會及工研院化工所等。

躲開紫外線的選衣法寶

一般人很少長時間在外活動,因此不用刻意選擇抗紫外線織品,只要掌握要訣,普通衣服也可以躲掉紫外線干擾。

專家指出,衣服材質、顏色、紡織密度、含濕度等,都會影響紫外線吸收。

以下選購要點,可以一眼辨識出哪種衣料抗紫外線效果最好,哪些衣物不適合長期在外走動,最好要加強防曬。

■材質:化學纖維勝

最容易為紫外線穿透的材質是棉,其次是化學纖維中的尼龍、縲縈(人造棉、絲),聚酯的紫外線穿透率最差。

■紡織密度:緊密勝

愈緊密的針織或平織布料,紫外線防護能力愈好。

選擇遮陽帽時,除非有特殊加工,否則帽子的孔隙愈大,紫外線防護效果愈差。

■厚度:厚勝

一般要達到牛仔布的厚度,才可以阻隔掉紫外線,而且牛仔布料多為深色,不用加工就有很好的抗紫外線效果

■顏色:深勝

所有染料都能吸收可見光,但深色染料吸收範圍更廣,因此顏色愈深,抗紫外線效果愈好。

以聚酯為例,黑色布料紫外線透過率為5%,淡綠或白色布料透過率高達15~20%。

■含濕度:防水勝

織物在濕潤的情況下,紫外線防護效果較差,因為水分會降低光線折射,讓紫外線停留較長時間。

最好選擇具防水效果的衣服。

此外,表面有光澤的材質也能反射紫外線,且長袖會比無袖更好。

資料來源:康健雜誌
更多相關 美白 抗老 資訊請點
BOBIO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醫子 的頭像
    小醫子

    醫療保健的blog

    小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